雪山草蜥

Takydromus hsuehshanensis   Lin and Cheng
   

  10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颔片3对;鼠蹊孔2对;眶上鳞和睫鳞相接,它们之间没有或很少有颗粒鳞。
形态 体形圆长稍平扁;头体长为62.4mm,尾长129mm;头长16.1mm;头宽9.3mm;头长为头宽的1.72倍;前肢长23mm,后肢长30mm。
吻鳞近五边形;前鼻鳞位于吻鳞和额鼻鳞之间;鼻孔开口在前后鼻鳞之间;眶上鳞4枚,第一、四枚很小;眶上鳞与睫鳞相接,在它们之间没有或很少有颗粒鳞;睫鳞4-6枚;颊鳞2枚,后鳞比前鳞宽大,几乎和鼻鳞相接;前额鳞2枚;额鼻鳞1枚,光滑或微隆起;顶间鳞通常2枚,前面的较大,并带顶眼;颖鳞平滑较小或具微棱;上唇鳞8-9枚;下唇鳞通常6枚;颔片3对,第一对完全相接,后2对被颈下颗粒鳞呈楔形分开。背鳞6行,均具强棱,且鳞缘为钝齿或圆形;在背两行起棱大鳞之间有小鳞,前段2行,后段1行;腹鳞前段光滑且宽,后段稍窄,从领至肛上板有6纵行,每行有25-27枚鳞片(横列25-27枚);体侧鳞较小,并具微棱或呈颗粒状,但有2-3行起具棱锐尖,靠近腹侧较大;领不明显;肛上板1枚,光滑,每侧带有2枚小的光滑鳞;鼠蹊孔2对;四肢发育良好,其表面鳞有的具有微棱,有的光滑,有的呈颗粒状;尾长,约有14行起棱大鳞,其中6行是背鳞的延续。
生活时背部橄榄灰色,幼体色浅;雄性背两侧外边具一蓝色条纹,雌性和幼体具一浅橄榄色或白橄榄色条纹(从颈部至尾部);体侧从眼至尾通常为黑棕色或黑色的侧带,雄性在这条带上具有一些蓝绿色斑点;雄性在侧带上,从鼻孔通过下眼睑和耳孔下缘直至鼠蹊部,有一条白色条纹;成体多为蓝绿色;腹部均白色;尾为棕橄榄色,有一黑色侧带。

生物学

雪山草蜥主要分布在台中雪山周围,其海拔高度2500-2950m,多活动在路边裸露的石背上。当地的自然条件:土壤是灰壤化砾石粘土,年平均降水量为3400mm,月平均温度是10°C,夏季最高温度25°,冬季最低温度是-5° C,年平均相对湿度是80%。植被主要是次生林,有草地、灌丛和针叶林。草地植物是此地区优势种类。雪山草蜥主要在中午,阳光充足,气温为23℃左右时才活动,而多见在岩石背上活动。繁殖行为,可能开始在3月出蛰,5-6月间孵化繁殖;卵平均大小是12.2mm* 8.Omm ,孵化期约31天;新孵化出生的幼体的头体长为25.Omm 。